中国生物燃气:通向产业化的路有多远
作者/来源: 日期: 2011-04-07 点击率:327
提要:生物燃气,也称生物天然气,是指从生物质转化而来的燃气,包括沼气、合成气和氢气。目前只有沼气具有成本优势,所以一般所说的生物燃气主要是指沼气。我国沼气使用的规模、技术推广的水平,在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截至2008年底,全国农村户用沼气已经发展到3050万户,各类农业废弃物处理沼气工程3.95万处。本文作者在展示国际生物燃气产业发展新趋势的大背景下,分析探讨了我国发展生物燃气产业的有利条件和我国生物燃气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设性思路。
生物燃气产业为何徘徊在“小打小闹”
我国生物燃气产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影响产业的高端化。
生产主体基本局限在农户
我国生物燃气产业进步很快,但生产模式基本以农户为主体,绝大多数都是小型的分散的农村沼气工程。2008年,全国户用沼气池产气约122亿标准立方米。农村户用沼气池容积为6-10立方米,基本建设单元为“一池三改”,即户用沼气池和改圈、改厕、改厨。有的把沼气生产与种养加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以农户为主体的沼气生产规模小,产业关联性差,形不成完整的产业链,严重限制了生物燃气技术向高端发展。
我国也兴建了一些大中型沼气工程,设备制造和施工企业有一定数量。但从总体上看,生物燃气企业数量、规模都不大,企业化的生产模式尚未成为生物燃气产业的主体。2008年我国大中型沼气池15625处,总池容358万立方米,产沼气4.6亿立方米,仅为生物燃气总产量的3%,是德国生物燃气产量的10%左右;沼气发电装机容量只有德国的1%。
用户消费商品化程度低
农民自己建池、自己使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限制了市场性消....
